2015年12月,中泰两国空军在泰国呵叻基地展开了代号“鹰击-2015”的联合训练,时间从12月12日持续到12月30日,共19天。 这场训练是中国空军与泰国空军首次联合对抗演练,旨在通过实战化科目增进技术交流,提升双方作战能力。中方派出了6架歼-11A战机,泰方则出动了5架JAS-39C/D“鹰狮”战机。 训练科目涵盖编队飞行、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、超视距空战、近距格斗和模拟对地攻击,双方均以小队形式参演,注重技术和战术的切磋,而非单纯的胜负竞争。 中泰联合训练的背景源于两国长期的友好关系。泰国空军自成立以来,装备多以西方战机为主,如F-16和JAS-39“鹰狮”,训练体系也遵循北约标准。 而周边国家如越南、缅甸等使用俄式战机,如苏-27和米格-29,这让泰国空军需要通过对抗俄式战机验证自身装备和训练水平。中国歼-11A正是基于苏-27改进的三代重型战机,具备航程远、载荷高的特点,成为泰国空军测试西方战机对俄式战机优势的理想对手。 同时,中国空军长期使用俄式装备,受西方技术封锁,急需通过联合训练了解西方战机的性能和战术。泰国“鹰狮”作为三代半战机,配备先进航电和导弹系统,恰好满足了中方的需求。双方在训练前达成共识,旨在互学互鉴,深化军事合作。 训练中最受关注的科目是超视距空战,即在50千米以上距离进行的“看不见就打”的对抗。超视距空战依赖雷达、数据链和空空导弹的性能,考验战机的信息化作战能力。 泰国JAS-39“鹰狮”装备PS-05/A脉冲多普勒雷达,性能接近美军F-16的AN/APG-68雷达,能够快速探测和锁定目标。配合AIM-120C5/C7中距导弹的主动雷达制导,“鹰狮”在发射导弹后无需持续照射目标,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和飞行员安全性。 数据链系统让“鹰狮”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,机群间能够实时交换目标数据,形成协同作战优势。
相比之下,歼-11A的短板暴露无遗。歼-11A配备的N001机械扫描雷达探测距离较短,抗干扰能力不足,难以在远距离稳定锁定目标。其搭载的R-27E中距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,发射前需通过射控系统协调信号,发射后仍需持续照射目标。 这种模式在快速变化的空战中效率低下,一旦目标机动规避,导弹命中率大幅下降。歼-11A的航电系统仅能从预警机单向接收数据,缺乏高效的数据链支持,机群协同能力较弱。在超视距空战中,歼-11A的雷达和导弹性能落后,导致其在模拟对抗中以0:4的比分失利,泰国“鹰狮”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上风。 在50千米以上的远距离对抗中,泰国“鹰狮”的攻击成功率为24%,而歼-11A为0%。在30至50千米的中距离对抗中,“鹰狮”的攻击成功率高达64%,歼-11A仅为14%。这些数据反映了三代战机与三代半战机在信息化作战中的代差。 歼-11A基于苏-27设计,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,而“鹰狮”作为90年代末的产物,融入了更先进的航电和武器系统。雷达性能、数据链效率和导弹制导方式的差距,让歼-11A在超视距空战中几乎没有还手之力。
然而,训练并非一边倒。在近距离格斗科目中,歼-11A展现了惊人的逆袭能力。歼-11A作为重型战机,推重比高,翼载优于“鹰狮”,在低速和中低空域的机动性更强。 解放军空2师某团的飞行员采用了针对歼-10的国内训练战术,充分利用歼-11A的机动优势,通过大仰角爬升或快速俯冲甩开对手,抢占攻击位置。 “鹰狮”虽配备IRIS-T近距格斗弹和头盔显示器,但额外设备增加了空重,推重比略逊,导致机动性受限。在30千米内的近距离格斗中,歼-11A的攻击成功率达到85%,远超“鹰狮”的12%,成功扳回一局。 这场训练的“碾压”风波源于泰国记者柯萨库的报道。他在现场记录了超视距空战的0:4比分,文章被英国《空军月刊》引用并放大,标题耸动地宣称中国空军“完败”。国内外媒体迅速跟进,部分报道将单一科目结果夸大为整个训练的失败,甚至引发了“中国空军实力不济”的质疑。 然而,训练的完整数据显示,歼-11A在近距格斗中占据绝对优势,整体表现并非外界渲染的那样不堪。柯萨库的原文提及中国飞行员的战术水平令人印象深刻,但这一部分被舆论忽略,超视距失利的标题更吸引眼球。
需要澄清的是,“鹰击-2015”并非竞技性军演,而是技术交流性质的联合训练。双方未设定假想敌,目标是相互学习,而非分出高下。训练中,双方飞行员和技术人员频繁交流,分享装备维护和战术经验。 泰国空军通过对抗歼-11A,验证了“鹰狮”对俄式战机的优势,确认了其雷达和导弹系统在超视距作战中的可靠性。中国空军则通过近距离观察“鹰狮”,明确了歼-11A在信息化作战中的短板,为后续装备升级提供了方向。训练期间,双方还进行了编队飞行和模拟对地攻击等科目,均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性。 “碾压”风波的背后,反映了媒体对军事训练的误读。超视距空战的失利主要源于装备代差,而非飞行员素质问题。中国飞行员在近距格斗中的表现,证明了其技术和战术水平不逊于泰国同行。 泰国空军对中方飞行员的评价颇高,认为其战术灵活性和机动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国家飞行员。这种互学互鉴的氛围,正是“鹰击-2015”的核心价值所在。
中泰联合训练的意义还体现在地缘战略层面。泰国作为东盟国家,与中国保持长期友好关系,双方通过军事合作增进互信。泰国空军选择“鹰狮”而非F-16,部分原因是瑞典的中立立场更符合其外交需求。 中国则通过与泰国的合作,绕过了西方技术封锁的限制,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机会。训练结束后,双方指挥官在总结会上交换了数据分析报告,确认了各自的优劣势,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。 “鹰击-2015”的失利促使中国空军加速装备升级。2017年的“鹰击-2017”中,歼-10C战机凭借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-15导弹,在超视距空战中完胜“鹰狮”。 至2024年,中泰完成七次“鹰击”系列训练,科目扩展到联合防空和跨境支援,双方实战能力显著提升。中国空军在“鹰击”系列的磨砺下,列装歼-16、歼-20、歼-35A恒运资本配资,成为世界一流力量。
億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